当前位置:谷粒网 > 生活妙招 > 正文

客家山歌剧 (五华客家山歌剧)

作者:江觅儿 生活妙招 2023-04-26 01:32:02 阅读:20

客家山歌剧是新兴的地方戏曲剧种。

客家山歌剧 (五华客家山歌剧)

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,活动在兴梅地区的新文艺团体,排演了一些说客家话、唱客家山歌的生活小戏,如《光荣夫妻》、《回心转意》、《同心合力做起家》、《花轿临门》、《好夫妻》等,并出现了“山歌剧”这一名称,从而开始了客家山歌剧这一新剧种的形成过程。1959年前后,兴梅地区组建了一批专业山歌剧团,它标志着山歌剧作为一个地方剧种的诞生。然而,历史地观察山歌剧形成过程,还可以追溯得更为久远一些。据广东汉剧老艺人回忆,早在100多年前,“外江戏”已把客家山歌搬上汉剧舞台。知名汉剧艺人“老刘周”(大埔县湖寮人)擅长客家山歌、小调,他1926年灌制的汉剧唱片,便有《螃蟹歌》、《四句板》、《猜调》等,并用客家话演唱。粤东的提线木偶戏,在丑行和小杂剧中使用客家方言和客家山歌、小调,就更早和更为普遍了。这些,对客家山歌剧的产生,一定在无意中起了酝酿、准备的作用。

客家山歌剧流行于粤东、粤北和闽西、赣南地区。梅州市、龙岩市,以及梅县、兴宁、蕉岭、平远、河源、连平、龙川等县曾先后建立过山歌剧团。专业山歌剧团最多时达10余个。此外,在这一广大地区,还出现过一大批业余山歌剧团。

客家山歌剧是一个还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年轻剧种。它在形成过程中,既受戏曲(特别是广东汉剧)的影响,也受新歌剧和话剧的影响,各方面都还不怎么定型。

客家山歌剧的剧本有鲜明的文学特点。唱词的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四句体的山歌结构,唱词的艺术风格是擅长于赋、比、兴和讲究韵律的山歌风格。虽然有一些变体唱段,但唱词结构、押韵规律和修词手法特点等,仍旧保持客家山歌的风格。念白也用客家方言,一般都有许多形象生动的当地群众语言。因此,山歌剧剧本不仅有很强的文学个性,而且一般都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。

客家山歌剧的音乐唱腔,虽然有少量板腔体,但总体上属于曲牌体地方戏曲。唱腔和过门、间奏音乐等,主要源于梅州市各县及周边十几个县的上百首原腔山歌,也有佛曲、五句板、小调、广东汉乐等。或者原腔套用;或者经过压缩(或拉慢)节奏,移位处理,改编发展而成;或者以原腔山歌旋律为素材进行作曲而成。一个唱段,或是一首山歌,或是一首山歌的变体,或是几首山歌的联缀。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,已有许多山歌剧唱腔被群众公认,反复套用,广为流传。这种类似曲牌性质的山歌剧唱腔,已经积累了一二百首。演唱形式,除了有一般戏曲的独唱、对唱、傍唱、帮腔和拖腔之外,还有二重唱、多声部合唱和后台伴唱等。

客家山歌剧的伴奏乐器,主要是民族乐器,有二胡、板胡、高胡、洋琴、三弦、月弦、琵琶、芦笙、竹笛、唢呐等。有的剧团也有适当增加西洋乐器的,如单簧管、双簧管、长笛、小号、圆号、小提琴、大提琴或倍大提琴等。近年,更有使用电声乐器的。没有固定的领奏乐器,通常以二胡、板胡、高胡、笛子中的一种领奏。打击乐器有摇板、板鼓、中鼓、大鼓(或定音鼓)、京锣、铜锣、小钹、吊钹、梆子、碰铃等。没有本剧种的特色乐器,锣鼓点也基本上是京剧、广东汉剧的锣鼓经。

客家山歌剧基本上还没有形成角色行当。男性女性、青年老年、正角反角等,虽然各有一些自己的唱腔和表演动作,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,还没有形成角色的各种行当及其表演程式。男女各种角色都唱原喉,女声唱高音部分时也有采取真假嗓结合的方法。这样,就保持了粗犷、豪放、高亢、明亮的“山歌味”风格。表演比较生活化,也吸收了一些戏曲的身段功、毯子功、把子功和表演程式,以及民间舞蹈等表演手段。具体风格,因剧团、剧目、导演和演员的不同而有差异,有的接近戏曲,有的则接近歌剧。

客家山歌剧已经具有相当的表现力,既演小戏,也演大戏;既演现代戏,也演古装戏;既演民间生活戏,也演官场大袍戏。以演农村题材的现代戏见长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,不代表本站观点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在线联系站长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ulizw.com/guli/36027.html

网友评论

  • 随机文章

  • 热门文章

  • 最新文章